【人民政協報】江蘇宿遷市政協:挖掘歷史記憶 傳揚英雄史詩

《人民政協報》(2025年10月01日 第6版)
“乙未之役,三萬清軍與臺灣民軍抗擊日寇,數萬人死傷,‘姓氏無聞,談者傷之’。楊泗洪作為每戰必先、血灑寶島的高級將領,他的功績和事跡,應共山河永憶、被世代緬懷。”9月19日,位于江蘇宿遷東關口歷史文化公園的“楊泗洪生平事跡展”如期開展。
楊泗洪是宿遷籍抗倭名將,在1895年清政府被迫簽訂《馬關條約》、割讓臺灣的危難關頭,他堅持統一、誓守臺灣,以“不要官、不要家、不要命”的決絕,毅然投身轟轟烈烈的反割臺斗爭。作為黑旗軍的副帥和臺灣抗日義軍的核心指揮者之一,楊泗洪既身先士卒、驍勇善戰、屢挫日軍,又推動建立覆蓋“官、兵、紳、民”的抗日保臺同盟,最終在1895年9月的嘉義大莆林保衛戰中壯烈殉國。
東關口是當年楊泗洪告別家鄉、登舟赴臺的壯行之地,也是英雄骨歸故里、魂系寶島的安息之所。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楊公墓就坐落在這里。展覽通過大量歷史圖片與翔實的文獻資料,分“武勇鑄魂”“忠勇御侮”“英勇長存”三部分,全景反映了楊泗洪跌宕起伏、慷慨悲壯的一生,生動呈現了兩岸同胞割舍不斷的血脈親情,以及兩岸民眾攜手捍衛民族尊嚴的英雄史詩。
鑒往知來、存史育人。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、臺灣光復80周年,也適逢楊泗洪將軍殉國130周年。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為維護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不畏強暴、血戰到底的愛國主義精神,增強兩岸同胞共御外侮、血脈相連的歷史聯結,市政協圍繞紀念楊泗洪開展協商調研,倡議提升楊泗洪紀念設施、增設生平事跡展、開展宣傳宣講、舉辦座談會。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視,成立籌備工作領導小組,組織有關部門加以落實。
市政協港澳臺僑外事委赴廣西欽州等地考察學習,挖掘征集楊泗洪文獻史料,會同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召開專題座談會,邀請兩岸文史學者,共同回顧劉永福、楊泗洪等愛國將領與臺灣同胞同仇敵愾、共御外侮的光輝歷史,深入闡釋抗倭保臺斗爭的重大意義、歷史意蘊和深遠影響。
“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迫關頭,楊泗洪以滿腔熱血和赤膽忠心無可爭辯地證明,他是不畏強暴、敢于斗爭的愛國志士,是團結各方、共御外侮的杰出將領,是堅志拒敵、以死報國的民族英雄。他的事跡是兩岸同胞血濃于水、守護家園的共同見證,也是爭取民族獨立自強、凝聚祖國統一共識的重要精神紐帶。”市政協主席卞建軍表示。
近年來,市政協充分發揮文化文史的功能優勢和委員讀書的溢出效應,以史料為基、研究為魂、教育為脈,推動文化遺產保護、傳承和利用,常態開展“守住根脈、薪火相傳”優秀歷史文化宣講,引導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更好地知史愛黨、知史愛國。
-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

